连日的暴雨,将基地浇得湿漉漉,场地泥泞、湿滑。地下连续墙成槽机巨大的抓斗深入地下,轻松地抓起45米深处的泥土,稳稳地提升出地面,转向,松开抓斗,近2吨重泥土的“轰”地一声砸落在敦实的土方车上。这是在张江,“科学之门”建设基地现场;这是在56地块,进行最后一幅地下连续墙的施工。
哥白尼路、川扬河……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标,是建浩粉丝团2019年走访上海市重大工程——上海市检测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基地所熟知的。而在建浩粉丝团走访龙东大道高架道路建设工程时,也曾路过张江(张江园区北侧即为龙东大道)。
如今,在川扬河的南岸,上海建浩承接的上海市重大工程——上海张江“科学之门”就在上海市检测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基地一步之遥。
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中心城东南部,被誉为中国硅谷。根据2011年市政府批复,张江高新区核心园的用地面积约75.9平方公里。科学城范围内已集聚了一批高校、研发机构、公共服务设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生物医药、信息通讯等主导产业优势突出,高科技园区基本成形。但从现状高科技园区要转型发展为全球领先的科学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张江“科学之门”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将加快张江从“园区”到“城区”的转型步伐,优化区域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和策源功能,更好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形成一批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成果,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
↑建设基地鸟瞰。图片正上方川扬河北岸岸边的白色建筑群为在建的上海市检测中心(二期)工程。
2019年,“科学之门”工程作为上海建浩承接的年度重大工程于12月24日举行了开工仪式。
“科学之门”工程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由中科路、海科路、学林路、卓闻路合围而成。上海建浩承接的56、57两个地块总占地面积约4.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包括320米超高层建筑的城市综合体。工程建成后,将涵盖办公、商业、人才公寓、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将打造成为张江科学城的地标建筑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56号地块将建百米的酒店和160米的办公楼,57号地块将建320米的塔楼,与另外58号地块的320米塔楼合称“科学之门”。
“我们始终坚守工程咨询行业发展规律,坚持精品服务,扎扎实实服务客户,赢得了很多客户的信赖。赢得这一个项目是厚积薄发的结果。”项目负责人、上海建浩总经理助理、第一事业部总经理单正猷说。
“我们事业部在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体及民用建筑等领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超高层领域还不多,张江‘科学之门’是个突破!”56号地块总监、第一事业部副总经理吴晓东说。
↑上海建浩总经理助理/第一事业部总经理、项目负责人单正猷(右)与第一事业部副总经理、56号地块总监吴晓东(左)在项目现场。
高、大、精、深、新——“科学之门”作为上海市2020年现代服务业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不仅体量大,而且要求高、理念新。业主陆家嘴集团意将工程建设全过程都打造成样板工程。
基地办公区建设一改过去的模式,面向基地整面墙都是落地玻璃,旧貌换新颜。工人生活区将以“共享家园”概念,设立生活、休闲场所与设施,为建设者提供星级生活服务区。
据了解,现阶段的基础施工主要面对两大难点,一是基地小坑与13号线米,且地铁结构设施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要求≤10毫米,地铁保护要求高;二是基坑开挖深度平均15.7米,A3区塔楼为320米超高层,最大挖深逼近24米,施工难度大。
监理项目部协同总包单位一起,做好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针对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保护编制专项方案。遵循“分层、分块、限时、对称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配足挖土机械人力,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支撑及结构楼板,以此来降低基坑变形对地铁的影响。
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儿。与工程对应的高起点、大手笔,上海建浩组建的项目监理团队也是群英荟萃。
“我们这一个项目不但是事业部的年度1号工程,也是公司的重点工程,单总(正猷)担任项目负责人(相关介绍见【上海建浩•轨道交通监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18号线标段传来捷报:沈梅路-下盐路上行线号地块由方总(庆法)担任总监(相关介绍见【上海建浩•新文化】总监大讲堂,切记!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56号地块我来做总监。”吴晓东说,“而且,我们配备了年轻、有冲劲的总监代表、项目小组成员大多经历了重大工程的锻炼,团队实力非常强。
吴晓东,第一事业部的副总经理,注册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咨询行业打拼了20多年。在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工程咨询领域收获颇丰,作为总监及总监代表服务过的项目已超越150万平方米,曾经同时服务上海临港和南翔两个大盘,日行百余公里,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
“我做过的项目,都交了一批朋友。因为质量好,我们的服务在业主那里留下了口碑,即使过去好几年,还会来找我们,比如保利、比如东方明珠,比如九亭项目,就是老业主。‘科学之门’的业主陆家嘴集团,也是我们的老业主。我们目前正在服务的临港滴水湖酒店,就是由陆家嘴集团出品。”
“‘科学之门’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高的双子塔,监理团队全力以赴,协同参建单位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吴晓东说。
徐瑛,在上海市重大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调度大楼竣工后,来到“科学之门”建设基地。作为企业成立之初一直工作至今的老员工、明星工程资料员,徐瑛的现场资料工作有口皆碑。她总结资料工作的核心就是“找茬”,即找实施工程单位的茬。她认为,外场工作假如没有资料工作的跟进,工程建设是不完整的。资料如果有疏失,就不能真实反映外场的真实的情况。所以,做好资料工作是确保优质工程的重要一环。
建浩粉丝团现场看到,蒙蒙烟雨中,4万多平方米的工地建筑机械林立,地下连续墙成槽机、三轴搅拌桩机、履带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大块头各自发威。一组一组的钻孔灌注桩机在打工程桩,土方车满载着渣土经过除尘清洗后,驶出工地,12名工人正在对43米长、5米宽、0.86米厚、重达33吨的最后一幅钢筋地笼进行焊接,当晚将吊装到位。届时,56、57号地块地下连续墙施工收官。
地下连续墙技术起源于欧洲,它是根据凿井和石油钻井所用膨润土泥浆护壁和浇灌水下混凝土工艺应用于工程而发展起来的。1950年正式在意大利米兰工程中应用,20世纪50~60年代该项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前苏联得到推广。1959年日本引进,同一时期我国应用于水利工程大坝防渗墙中,70年代起用于建筑工程,近几年在地下等工程应用已十分普遍,成为地下工程和深基础施工中有效的技术。
截止发稿之日,“科学之门”工程经过半年的施工,跑出张江建设的“加速度”。目前,上海建浩服务的地块已完成325幅地下连续墙施工,下一步将开始57号地块320米塔楼基坑开挖大会战,其余区域进行桩基施工,一切皆安全有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